近來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耐高溫的油脂標榜高達240`℃
仔細查看內文發覺該溫度旁註明"滴點"或"滴落點"
事實上,潤滑脂滴點≠工作溫度。
你應該有過買衣服時遇到廠商打1折的經驗,
這1折的背後可能存在2種賣家促銷的手法。
第一種,賣家為出清存貨,將庫存之零碼或過季衣服照原來售價1折賠錢出清。
賣家可藉此將堆在倉庫已久的衣服兌現,但買家選擇的機會相對也較少。
第二種,賣家抬高衣服售價後再打1折。買家買到的價格其實可能是原本售價。
你應該可以接受第一種銷售手法,但對於第二種就讓人有受騙的感覺了。
潤滑脂商品屬於較專業特定領域的產品,
所以有些比較專業的產品特性往往被商家有意或無意的用來誤導使用者。
這裡就來談談潤滑脂"滴點"這個性狀。
根據ASTM D566潤滑脂測試方法,
潤滑脂滴點的基本定義:潤滑脂油半固體變成液體時的溫度稱為滴點,英文原文Dropping Point。
這個測試方法簡單描述:
將潤滑脂塗抹於杯底鑽有孔之脂杯壁上,脂杯裝入特製試管中,再將試管放置於油浴的燒杯中。
以電子加熱方式將上述裝置徐徐加溫,時時紀錄試管中與油浴2處之溫度。
觀察脂杯底洞,當油滴從杯底滴落時,紀錄試管中與油浴2處之溫度,
取兩者溫度平均值即為潤滑脂之滴點。
實驗裝置如下儀器圖:(圖片來源網站:pldmc.net)
潤滑脂滴點常隨皂基種類、皂基含量、基礎油種類、含水量而改變。
照ASTM D566測試方式看來,滴點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潤滑脂變成液態油的溫度,
但這個溫度並不等於潤滑時的工作溫度。
潤滑脂在工作時其中的基礎油和稠化劑間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況,
一旦基礎油甩脫皂基而滴出時,將被高速轉動之工件甩脫,這時就產生漏油現象。
實際上,在工作環境中(非實驗室)影響基礎油脫離皂基的因素有:
溫度、極壓、與高速旋轉之離心力‥等等
ASTM D566滴點測試僅就單一溫度因素來觀察,並未同時導入極壓與離心力與其他因素,
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這些因素是同時存在,故基礎油脫離皂基的溫度遠比滴點來的低。
所以我說:潤滑脂滴點≠工作溫度。
那產品性狀表提供的滴點能告訴我們什麼訊息呢?
一般來說滴點愈高工作溫度也會較高,只是不能把滴點當成工作溫度,否則會有潤滑失效的危險。
依照實際的工作環境操作經驗,潤滑脂製造商建議
滴點-(40~60℃)=實際工作溫度。
就皂基種類而言,尿素基、澎土基、複合鋰基、複合鋁基‥等具有較高的滴點。